漫看英国

英国的主要民族:凯尔特人,罗马人,日耳曼人,英格兰人主要为盎格鲁-撒克逊 ,而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主要为凯尔特人

阿尔弗雷德:维京人,第一次统一英王国

卡努特:英国,丹麦,挪威的国王,维纳亚帝国,统治英国。丹麦对英国的影响很大,《哈姆雷特》以丹麦为舞台。

诺曼底公爵:1066年,占领英国,名义上为法王的臣子

-英国血统为维京人,单融入法国-

拉丁文明两次入侵

第一次,公元前55年凯撒

第二次,威廉一世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法国又称金茹王朝)替诺曼底王朝。而诺曼底的归属问题,是英法百年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弗鲁瓦与亨利一世的女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的遗孀马蒂尔达(德寡妇)成婚。
1154年,斯蒂芬去世,亨利继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

亨利二世,爱上路易七世王后埃莉诺(离婚后),获得法国南部土地,统一英格兰。

遭到儿子狮心王理查一世(天国王朝里最后结尾远征,个人经历算传奇,大部分时间不在英国)勾结法国腓力二世叛乱。最终中箭身亡,弟弟约翰继位。

1204年,法国占领诺曼底,苏格兰叛乱,约翰亲征失败,1215年,签署《大宪章》,限制了国王权利。是英国日后,国王与贵族拉锯的开始,也是英国特色民主的开始。

亨利三世期间,英国议会雏形起源,1341分为上院和下院,都是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

1272年,爱德华一世即位。

1337-1453年116年为百年战争,导火线为弗兰德地区。

约克家族标志为白玫瑰,国王加兰开斯图家族,他们之间的战争是玫瑰战争,贵族相争,国王得利,权力又回到国王手里。

都铎王朝

亨利七世

亨利八世:极为独裁,由离婚,教皇不同意,而脱离天主教,创建信教,确立圣公会为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区别为最高宗教首领为英国国王,而不是罗马教皇。

对欧洲基督教的简单分类和主要分布如下,这里的分布为主要,主要,比如德国天主和新教徒按地区分布

  • 天主教
    • 法国
    • 西班牙
    • 葡萄牙
    • 比利时(荷兰为新教,这也是比利时独立的一个原因)
  • 新教
    • 路德派
      • 分布
        • 挪威
        • 瑞典
        • 芬兰
        • 丹麦
        • 德意志
    • 加尔文派
      • 英法
      • 派别
        • 长老派
        • 清教徒
        • 胡格派
  • 东正教教
    • 以俄罗斯正教为代表,以巴尔干半岛为主呈现地域性

玛丽女王(Bloody Mary):因为亨利八世,离的人是他妈,所以要恢复天主教,造成了屠杀

伊丽莎白一世:只允许圣公会,新教清教徒两次都是受伤害的那拨人。大力发展海军,建立了强大的舰队,以英国海盗,英荷联合,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地图上加莱港距离英国本土只有40公里,火球战术也和赤壁借东风火烧有几分相像。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无后,而伊丽莎白一世的姐姐玛丽一世,弟弟爱德华六世都无后人,都铎王室已没有留下可继承王位的人了

斯图亚特王朝

苏格兰詹姆斯六世即为英格兰詹姆斯一世。与议会不和,鼓吹君权神授,间接埋下了议会与国王之间的战斗火种。

查理一世,娶法国公主(天主教的公主,这个很要命,各教派间的恩怨情仇),1628年,签署权力请愿书。英国内乱,克伦威尔领导清教徒革命,查理一世战败,先嘉奖了克伦威尔,但出逃苏格兰出尔反尔,最终被砍头。1649年这段时间,是英国唯一的共和时代。

查理二世复辟,查理一世嫡长子。

早年父亲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处死,查理二世被迫流亡外国。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由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继称护国公。但理查无力镇压反叛的民众与军官,英国政坛陷入混乱,国会遂声明君主制复辟,查理二世因此得以返回英国。
1660年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陆,回到伦敦,次年4月,正式加冕为国王。即位之初他就与强势的议会妥协,谨慎地行使其有限王权。他在1665与1672年,发动两次英荷战争,结果因为战局不利,得失参半;国内政局反而卷入外国势力的斗争,深受法、荷的操控与干扰。1678年,反天主教的激进派议会,利用“天主教阴谋案”酿成的政治大风暴,展开对天主教徒的强力迫害,并试图彻底架空王权。1679年,查理二世签署国会制定的“人权保护法”,以后政治人物即使身处风暴,仍有一定的人权保障。1681年后查理掌握主动,打败政敌并大幅提升王权。
1685年查理二世驾崩。他为顺应民心,长期保持英国公教的信仰;但他生前一向同情天主教,临死前就皈依了天主教。他死后其弟詹姆斯二世继位。
查理二世个性活力四射并奉行享乐主义,生前获得多数英国人的喜爱,以“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闻名。

1673年宣誓条例,非圣公会不得担任公联。

1679年,《人生保护法》,并确立了国王继承问题。

贵族和议会取得了压倒国王的权力,主要党派为王党派(托利党,保守党,和自由党(辉格党,自由党)在一战后消失,被工党代替。

詹姆斯二世,查理一世次子,逃亡法国,女儿玛丽成为新主,期间发生光荣革命,荷兰执政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二世应英格兰议会的邀请,率领军队登陆英格兰,迫使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迫出逃,这场革命起因于国王与国会之间的权力争夺以及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宗教纷争。英格兰议会中的辉格党和部分托利党人起义,将国王詹姆斯二世(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君主)驱逐,然后推举詹姆斯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她的夫婿威廉三世(荷兰共和国的统治者)作为联合君主,共同统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

他的臣民不信任他的宗教政策,反对他的专权,在光荣革命中他被剥夺王位。王位落到了他新教的女儿玛丽二世和女婿威廉三世手中。詹姆斯二世退位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保护。路易、他的儿子詹姆斯·弗朗西斯·爱德华·斯图亚特和孙子查尔斯·爱德华·斯图亚特还继续策划恢复詹姆斯派的王位,但最后也没有成功。1701年詹姆斯二世因心肌梗死在法国去世,终年68岁。

安妮国王,英苏合并。1801年,大不列颠国,无嗣。

汉诺威王朝

英国议会为了防止天主教教徒继位,选出詹姆斯二世之祖父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索菲的儿子汉诺威选帝侯路德维希继位,称乔治一世。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开始,斯图亚特王朝结束

之后乔治作为德国人,汉诺威家族,无心英国,国家权力交于首相,首相创建内阁。

民主政治并不是一夜形成的,而是有实力的国民与国王长期斗争的结果。

1618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英语:The Thirty Years’ War;德语: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法语:La guerre de trente ans;西班牙语:La guerra de los treinta años;瑞典语:trettioåriga kriget;丹麦语:tredive års krig;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 [1]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战争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德意志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
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场战争使德意志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25%~40%的人口;路德城维滕贝格四分之三人口阵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阵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阵亡,德意志各邦国男性有将近一半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