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历史是一块石头,《万历十五年》仿佛一个一刀切下去剖面,给人以展露无遗漏的感觉。
”大风起于青萍之间“,谈起万历皇帝,不得不提的就是张居正,和死后万历皇帝对他的清算,历史上对于张居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暂且不论他的一些政治举措,尤其核心”一条鞭法“的实施,是大道至简,还是激化矛盾。
他与大明王朝,尤其是和万历皇帝那微妙的关系,令人掩卷唏嘘,从无可复加的信任到死后鞭尸,反差巨大。令人咋舌。
还记得第一次读万历的时候,在我心里的预设是像汉武帝,像康熙,这样年少即位,励精图治,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
万历也确实表示出了,作为帝王的气魄,两次大的对张居正的弹劾,不论是“夺情”,让张居正继续任首辅。还是文官集团之后集体上书弹劾,都选择给予了无以复加的信任。
那个即将衰落的王朝,也确实在张居正首辅期间,再显现出向上的生机。
那时的万历却不曾想到还有一头怪兽——文官系统,一头在暗处被张居正的强硬手腕狠狠按住,不敢轻易出击的怪兽,这时的万历仍是幸福的,至少还可以有着明君贤相,励精图治的幻想。
张居正深知这头怪兽,政治改革想力图改变文官集团的腐朽之气,可发现这个怪兽根本无法消除,不得不选择一种间接的方式,选择提拔一些亲近的人,至少这头怪兽还是听话的,也仿佛自己料定了自己的结局,以”如入火聚,得清凉门“安慰自己,把自己当作烈士。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张居正的突然离去。
当万历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这头怪兽行动了,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弹劾
万历是尊敬张居正的,是念旧情的,”本有辅理之功,今已殁,已全始终。”
一波接一波的弹劾,张居正过去的罪证,任人唯亲,接受贿赂,欺君罔上……
转眼间痛失肱骨的悲伤变成了受到欺骗的愤怒
对张居正的清算,让万历体验到了皇权的威严,渴望自己去掌控大明王朝,天下百官,却不曾想这是最后一次,那头怪兽肆无忌惮的开始行动了。
文官集团不断以礼法,道德的名义无休止的劝谏,皇帝虽为九五之尊,但是处处掣肘。
直到皇储问题上,万历彻底心灰意冷,他明白他即使虽贵为皇帝,却不能掌控一切,不过也是是紫禁城的一名囚徒。
皇帝只是文官的傀儡布偶,而那布偶上密密麻麻的线,是“道德”,“礼法”,是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思想。
自己竟然不能立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为太子,面对一个整个文人集团,万历皇帝在对张居正清算之后,见到了这头怪兽,他发现他面对的文人集团,所谓的正直,不过是一种”讪君卖直“,把正直当做商品,甚至不惜用诽谤议人君的方法,是出于私利的。
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张居正的强势和能力借助小皇帝的权威,压住了文官系统,去捍卫皇权,去实现抱负。
高启愚案时,在到群臣弹劾申时行,万历并无太过追责申时行,万历看出这不过是文人集团另一次的“正直”,没有张居正的强势和能力,申时行只能选择妥协,并不能耐这套孵化到底的体制何。
那时候的万历会不会在一个苦闷的下午,在他拼命挣脱,却甩不掉的这头怪兽的时候,想起他的老师,也许张居正这位政治家的抱负,和这位年少即位的皇帝的皇权的权威,一并实现。
但留给历史的只是一个抱负未实现的政治家,和郁郁的帝王。